姓:  名:
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名人 > 医学家 > 侯宗濂
侯宗濂

侯宗濂(著名医学家)

侯宗濂,男,汉族,出生于1900年,著名生理学家、医学家、教育家。他研究论证了Fick氏间隙的本质是阳极抑制,提出短时通电两极兴奋、两极抑制学说;研究了兴奋性及其指标问题,论证出能正确反映兴奋性的指标;研究过针感生理,论证了不同穴位的针感感受器和针感传入纤维。多年担任医学行政工作,对中国医学教育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1992年3月17日因病逝世,终年92岁。

个人资料

  • 中文名侯宗濂
  • 国 籍中国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辽宁海城
  • 出生日期1900年1月23日
  • 逝世日期1992年3月17日
  • 职 业生理学家、医学家、教育家
  • 毕业院校日本京都大学
  • 主要成就中国生理学奠基人之一
  • 参与创办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侯宗濂相关资讯

侯宗濂详细介绍

  侯宗濂的人物生平

  侯宗濂西北医学院(后为西安医学院、西安医科大学)院长(1900--1992),一级教授,1900年元月生于辽宁省海城县,汉族。1920年毕业于南满医学堂,留校任教并从事心理学研究。1922年去日本京都大学进修肌肉神经普通生理学及生物物理化学,1926年获日本医学博士学位。1930年赴奥、德留学。留学期间,在自己的研究论文中,对当时已被世界生理学界公认由法国科学院院士拉皮克(lapicqe)提出的"时值"理论,提出了质疑,并首先提出要找到一个新的确实反映兴奋性的指标来取代拉氏"时值"。论文在德国《生理学杂志》以教授名义发表后,引起了国际生理学界的关注。

  1931年回国后,任北平大学医学院生理学主任教授。1936年,由中国生理学会推荐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生理学大会,发表了他对"费氏(fick)间隙"的研究论文,受到了与会专家的重视。1937年应聘赴闽,创建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任院长、教授兼生理学主任,后任福建研究院院长。1944年应邀来陕西,出任西北医学院院长。解放后,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仍任命侯宗濂为西北医学院(后西安医学院、西安医科大学)院长。1988年任西安医科大学名誉校长。

  1955年,侯宗濂领导生理学教研室,继续进行兴奋性及其指标等问题的研究,先提出了"标准时值"概念,后于1959年又提出"标准电量"新概念,对其"标准时值"理论进一步完善化,达到能更全面更精确地反映兴奋性的指标。这一报道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

  为了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促进中西医结合,从1972年起,他开始进行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他把针刺穴位的生理功能与结构统一起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开辟了"针感生理学"这一新学科的研究领域。其针刺镇痛原理及肌肉神经普通生理学两项课题的研究成果,或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侯宗濂并获全国科学大会个人奖,同时获陕西省、卫生部科学大会奖。

  侯宗濂从事学术研究70余年,在生理学方面有极高的造诣。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主编《医学百科全书·生理学》分卷。建国以来,他一贯重视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指导其科研实践。

  侯宗濂在青年时期就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解放后积极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情地参加各项学术活动和政治活动。于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九三学社西安分社筹备处和筹备委员会召集人,1953年西安分社成立后,历任九三学社西安分社第一至五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九三学社陕西省第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七届委员会名誉主委,九三学社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四至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八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任。并且历任全国和陕西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及陕西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委员,陕西省科协主席、名誉主席,中华医学会陕西分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生理学会名誉理事等多种职务。

  1992年3月17日因病逝世,终年92岁。

  侯宗濂的个人成绩

  一、发表论文《发汗与季节的关系》:揭示了不同季节同一湿度条件下,汗腺活动水平和发汗量并不相同的规律,提出了影响发汗的心理因素。这是中国生理学家较早的研究论文之一。

  二、对兴奋性指标的研究:批判了Lapicgue的时值理论,提出了标准时值与标准电量学说以及组织兴奋发展的理论,代替时值。他的理论推导,在1955年用生理实验取得了证实,并于1963年、1964年发表论文总结提出兴奋发展阶段论学说,描述其探索的思维方法。

  三、在针感生理学研究上,提出了针感的二重结构学说。他认为要解决针刺麻醉原理问题,首先必须解决针感问题,并为此研究大量已有的实验材料,佐证说明,将针感现象分解为针感的产生和针感的维持两个部分。根据功能和结构统一的原则,提出针感的产生和维持不在同一结构的说法:针感的产生主要是由细纤维传入,而针感的维持可能有梭内肌参与。这就是针感二重结构学说的核心,也就是说,穴位肌电是梭内肌发放的,传导针感的是分布于肌梭中的细纤维(Ⅳ类纤维),二者共同组成针感的感受器。

  侯宗濂的获得荣誉

  1926年4月,侯宗濂的论文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通过,经日本文部省批准,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获文部省河西奖章。满洲医科大学(原南满医学堂)授予他副教授学衔。

  1937年7月,应聘前往福建,创建了省立福建医学院,任院长,兼任生理学主任、教授,领导生理室工作。后任福建医学院院长。1944年,应邀出任西安医学院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侯宗濂历任西安医学院院长、名誉院长、学位委员会主席、中国生理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理事、卫生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陕西省生理科学会理事长及名誉理事长、中华医学会陕西分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教授学衔评定委员会主任等职。

  1965年,国家科委批准他组建普通生理学研究室;1978年他被邀出席全国科学大会。“针麻原理—穴位针感研究”和“肌肉神经一般生理学——应激、兴奋、抑制及适应”两个在他指导下进行的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部、省一级成果奖。1979年他受卫生部委托,主编出版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