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名人 > 作家 > 邹志安
邹志安

邹志安(著名作家)

邹志安,男,汉族,1946年出生于陕西礼泉,中共党员。毕业于陕西乾县师范学校。历任礼泉县小学教师、县文化馆员,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专业创作员、理事、主席团委员。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爱情心理探索》,短篇小说集《乡情》、《哦,小公马》,中篇小说集《心旌,为什么飘摇》等。凭借《哦·小公马》和《支书下台唱大戏》连获第7、8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一举跃上全国文坛。

个人资料

  • 中文名邹志安
  • 国 籍中国
  • 民 族汉族
  • 性 别
  • 出生地陕西礼泉
  • 出生日期1946年
  • 逝世日期1993年1月16日
  • 职 业作家
  • 毕业院校陕西乾县师范学校
  • 代表作品《哦,小公马》、《支书下台唱大戏》等

邹志安相关资讯

邹志安详细介绍

  邹志安的个人简介

  邹志安,陕西礼泉人。1946年农历十二月六日出生于陕西礼泉县阡东镇。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陕西乾县师范学校。历任小学教师、县文化馆员,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专业创作员、理事、主席团委员。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处女作《刘东虎》发表于陕西日报。著有长篇小说《爱情心理探索》,短篇小说集《乡情》、《哦,小公马》,中篇小说集《心旌,为什么飘摇》等。

  邹志安凭借《哦,小公马》和《支书下台唱大戏》连获第7、8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一举跃上全国文坛。

  邹志安,既是农民的儿子,他便把表现中国农民喜怒哀乐、理想追求和中国农村的变革生活作为自己的创作的主题。他便摒弃了我们这个年代的文学小圈里的一些人,那种故作高雅、闲适及其浮艳媚俗的贵人气,公开地宣告"为土命造影是我矢志不渝的创作目标",甘愿为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亿万农民摇旗呐喊,助威鼓动。他以他的全部创作记录下了在党的领导下,二十多年来中国农民在社会主义的变革中的发展历程和精神历程。

  邹志安的写作特色

  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内在的生活激情,构成了邹志安小说创作主要旋律。粉碎"四人帮"不久,他就写出了《工作队长张解放》、《土地》等优秀作品,讴歌了党和人民的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更加振作精神。他密切地关注发生着历史性变革的农村现实,一连写出了《关中冷娃》、《粮食问题》、《乡情》《赔情》、《窦莉莉》、《大铁门》等中短篇,努力表现改革给我国农村带来的勃勃生机和希望,热情地讴歌和展示了农村改革家的崭新精神风貌。近年,他的创作进入更深的心理层次,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拓展在商品经济大潮中社会文化心理的巨大变迁。他不断探索,不断求新,在艺术上不断地从脚下那块熟悉的土地吸取营养,又赋予新的表现,成为个性鲜明、有关中味的乡土作家。关中原野的生活场影,乡土风情,沧桑变故使他的作品有田园生活朴素清新的诗情画意;而农村劳动者的艰苦创业和传统意识以及同新的浪潮的巨大冲撞,则使他的作品又具有黄土般的沉重感。这一切构成了邹志安小说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关中沃野清新、明丽、又厚实深沉的审美价值。他无愧是农民的儿子,人民的作家。

  邹志安的作品简介

  黄土

  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声咳嗽,而从不看病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值要买近二十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几天。

  他平生也就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与,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七十七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那么,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徒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们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