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名人 > 作家 > 张道诚
张道诚

张道诚(著名作家)

张道诚,男,汉族,1941年出生于山东广饶,著名作家,《中国青年》杂志社任编辑、记者。全国青联副秘书长。出版有诗集《诚信斋吟草》、文集《苔花如米小》、《张道诚书法集》、并入载《中国历代书法家人名大辞典》和《当代诗词艺术家档案辞典》。全国政协历任外事局,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院长,中国书画名家网艺术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全国政协第六、八、九、十届委员,中共十四大代表。

个人资料

  • 中文名张道诚
  • 国 籍中国
  • 性 别
  • 出生地山东广饶
  • 出生日期1941
  • 职 业作家、编辑、画家、公务员

张道诚相关资讯

张道诚详细介绍

  张道诚的个人简介

  山东人,笔名金雁。1965年在《中国青年》杂志社任编辑、记者。1980年在团中央任文体部文艺处处长,统战部副部长、全国青联副秘书长。1985年在全国政协历任外事局副局长、局长,管理局局长、机关党委副书记、秘书局局长、机关党组成员、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现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院长,中国书画名家网艺术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全国政协第六、八、九、十届委员,中共十四大代表。出版有诗集《诚信斋吟草》、文集《苔花如米小》、《张道诚书法集》、并入载《中国历代书法家人名大辞典》和《当代诗词艺术家档案辞典》。

  张道诚在青联的工作

  1941年,张道诚出生在山东省广饶县农村,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他10岁才上小学。1963年高中毕业,文科成绩极好、一心想上中文系的他却阴差阳错地回乡做了知青。

  张道诚第一次接触团系统是在1964年。彼时,他正作为家乡的团支部书记在山东省团校参加基层干部培训。临近毕业时,中国青年杂志社在山东省团校组织了一个座谈会,主要目的则是为了选拔人才。因为他熟悉农村工作,又有文字特长,一下子便被选中了。当年11月,张道诚同其他三位同学一起被调往团中央,担任《中国青年》杂志的记者。

  一个最基层的农村青年能到团中央的机关刊工作,又是从事自己最喜爱的文字工作,张道诚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当时,很多朋友、同学都觉得我很幸运,他们给我打电话说,你可是坐着直升机飞到北京去的啊!”张道诚说。

  不久,“文革”开始,《中国青年》也被迫停刊,这一停就是10多年。

  1980年,团中央成立了文体部,下设科技、文艺、体育三个处,张道诚从中国青年杂志社调任文艺处任处长。1983年,文体部撤销,张道诚便转任团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兼全国青联副秘书长。

  在全国青联秘书处工作时,张道诚仍然用他积极、热情的性格,办书画展览,与中国美协共同组织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组织演出,包括到沙漠的导弹基地去慰问部队官兵。“那时候关牧村、施光南等都是青联委员,虽然有时候演出的环境艰苦、条件简陋,但青联的活动他们都无条件支持。”

  1984年夏天,他们在内蒙古海拉尔的呼伦贝尔草原召开了一次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座谈会,邀请了很多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同志参加会议,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同志也参加了会议。“白天开会,大家畅所欲言,气氛非常热烈;晚上还有联欢活动,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前不久,张道诚和现任国家民委主任的杨晶在内蒙古自治区相遇,大家聊起当年的那次会议,还觉得十分亲切。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能够到共青团、青联去工作,是一生都很难忘记的。直到现在我和青联的感情还是很深。全国青联的活动找我,我都会去参加。那时候结交的一批老朋友,像杨乐、韩美林、刘长瑜、李谷一等,直到今天还时常联系。”

  张道诚常说,做青联的工作要有“橡皮肚子、飞毛腿”。“因为要联络很多人、很多单位搞活动,就要多跑腿,有的时候真是腿都跑细了;还要心胸宽广,能容纳不同的意见。”

  1985年,张道诚离开了全国青联,调到全国政协工作。先后担任了外事局、管理局和秘书局的局长,后来又担任了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分管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社会和法制委员会、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三个办公室和联系各民主党派。

  能胜任这样艰巨的工作,张道诚说,这得益于当时在全国青联工作时对他的锻炼。“在青联的大熔炉里经历过锻炼,给了我发挥才能的机会,使我的组织能力、活动能力、协调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也为我日后在政协开展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