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当前位置:首页 > 姓氏名人 > 三国时期蜀汉将领魏延生平简介

三国时期蜀汉将领魏延生平简介

2016-06-24 17:26:44 来源:随便吧趣名网 责任编辑:趣名网

魏延(?-234年),字文长,荆州义阳郡(至今中国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中后期重要将领、军师,作战英勇、并有将略、屡立战功,深得蜀主刘备信任、丞相诸葛亮重用。

魏延简介.jpg

生平简介

重镇之将

211年,魏延以部曲身份跟随主君刘备入蜀,在取蜀攻略中数有战功,拜为牙门将军。后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迁回成都,在决定重地汉中的守将时,众论都以为此职必在张飞,张飞亦以心中自许之,结果刘备却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全军震动;为此,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今天委任你以重任,你上任后,欲如何应对?魏延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称好,群臣亦对他所说的话感到很有魄力。刘备称帝,再被升为镇北将军,成为蜀汉独当一方的大将。

重门之计

据《洋县志》记载,魏延在防守汉中时长期布署了“重门之计”,于汉中险要之地,东、南、北门、等各路关口、隘口,设下大型防御工事,皆以强将锐卒守御,工事中弩兵可强弩齐发,隘口下可轻骑疾行,并可相互救援、接应,成功的抵挡了魏军两波重兵攻击,寸土不失。两次作战掌握兵力优势之魏军竟皆难越雷池。230年,曹真由斜谷,张郃由子午,司马懿由西城,兵分三路欲攻拔汉中。汉军坚守于城固、赤阪,尔后大雨道绝,真等皆还。结果司马懿、张郃、曹真等人对魏延之“重门”之法亦无可奈何,无功而返。

“重门之计”,并非重于城门的防守。而是利用汉中险要的地形,于汉中城外的要地、隘口,派遣精锐部队并利用防御工事进行防御、反击战的策略。

北伐大将

227年(建兴五年),诸葛亮为预备北伐,进驻汉中,以魏延为督前部、丞相司马,领凉州刺史。

230年(建兴八年),曹魏三路大军攻汉,魏延先以“重门之计”力退,曹真、张郃、司马懿等三路大军。同年,魏延再与关中都督吴懿率军西入羌中,并在阳谿大破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率领的魏军,诸葛亮上表魏延之功,再受领前军师、迁征西大将军、授假节、封爵南郑侯。

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据《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命魏延、高翔、吴班逆战司马懿,魏军大败。此战汉军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还保营。经此一役,魏延成为当时蜀汉的头号将领,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前汉将领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所以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依三国志补注《魏略》的记载: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议上提出建议,认为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故愿自请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

兵权之争

234年,秋,诸葛亮于五丈原病危时,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商讨退军事宜,决议由魏延断后,姜维次之;但若魏延抗命,就自行引军撤退。

诸葛亮死后,杨仪掌握军权,秘不发丧,并令费祎去端倪魏延之意。魏延说:“丞相虽然亡故,但还有我在。只需丞相府上亲近之官属便可将丞相遗体还而葬之,我当自率领诸军击贼(魏军),怎么能以丞相一人之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况且我魏延(前军师)是何等人物,居然还得要为(长史)杨仪所部制约,为其断后!”

因此留费祎一同留下率领部分,并令费祎与自己连名,告知以下诸将。费祎刚开始对魏延道:“当为君抓住杨长史(杨仪)及其手下一干文吏,以散杨长史之军权,必不违背命令。”费祎出门后便骑马奔驰而去,魏延寻思,并为此感到后悔,但欲追之已经不及。

魏延同时亦派人探之杨仪动态,得知杨仪已经依亮成规,诸营帐皆陆续引军而返。魏延大怒,趁著杨仪所部还未进发,先率领自所部南归,并烧毁栈道,阻断杨仪南归之路。

之后,魏延、杨仪皆上奏对方叛逆之意,一日间都飞缴致成都。后主以之问侍中董允、留营长史蒋琬,蒋琬董允两人都怀疑魏延而保杨仪。

杨仪等人经由山谷通道,日夜并行。亦追迹于魏延之后。魏延先至,并占据了南谷口,并遣兵逆袭杨仪等人,杨仪等人遂命讨寇将军王平(何平)在前抵御。

王平对魏延及其先行部队骂道:“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部下将士认为曲翘在延,不敢为其卖命、军队溃散。魏延于是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

杨仪谴平北将军马岱追斩之,并带回其首级,杨仪起脚踏之:“庸奴!复能作恶不?”遂诛灭魏延三族。起初,蒋琬率领宿卫诸营,行数十里,听闻魏延已死,问其原委,乃旋而归返。

《三国志》言:“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原来,魏延之意不北降魏而南归者,但是欲除掉杨仪及其手下等人。虽魏延平日就与诸将不同调、但当时的议论却也期待他必可以代亮(北伐)。本意如此。不能说他有背叛的意思。)

《晋书·天文志》曰:九月,亮卒于军,焚营而退,群帅交怨,多相诛残。

《晋书·宣帝纪》曰:亮部将杨仪、魏延争权,仪斩延,并其众。帝欲乘隙而进,有诏不许。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则提到: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仪率诸军还成都。大赦。

《魏略》曰:诸葛亮患病,告诉魏延等人说:“我死之后,但谨慎自守,更不要遣人来探视我。”令魏延摄行己事,密持丧而去。魏延遂隐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魏延不和,见到魏延已摄军事,惧怕为其所害,乃张言魏延欲举众北附(魏),遂率其众攻之。魏延本无此心,不战率军而自走,被追而杀之。

遗计护汉

244年春(魏延死后十年),曹魏大将军曹爽率十多万步骑攻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当时汉中兵力不满三万,诸将大惊。守将王平决定采取魏延长期在汉中所布署的“重门之计”,护军刘敏也赞同王平之举,遂立即实行。汉军撑到由涪城和自成都出发的费祎之援军,逼使魏军不得不退还。当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王平在北,为蜀汉守着各路的关所、要地。魏延的“重门之计”于其死后仍持续守护着主君刘备所托付的汉中。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