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名人 > 作家 > 崔卫平
崔卫平

崔卫平(北京电影学院基础部教授)

崔卫平,女,1956年出生于江苏盐城,现为北京电影学院基础部教授。1982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获文艺学硕士学位。1984年底起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社科部、基础部任教。1999年任教授。现为北京电影学院基础部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理论和当代中国先锋文学。近年来同时从事思想文化评论写作,并译有当代中东欧思想及文学。著有《积极生活》、《正义之前》等书。

个人资料

  • 中文名崔卫平
  • 国 籍中国
  • 出生地江苏盐城
  • 职 业教育
  •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 主要成就学者、文化和思想批评家、翻译家
  • 从事思想文化评论写作
  • 译有当代中东欧思想及文学
  • 政治哲学、文学理论、先锋诗歌
  • 代表作品《带伤的黎明》、《看不见的声音》
  • 《我见过美丽的景象》

崔卫平相关资讯

崔卫平详细介绍

  崔卫平的个人简介

  填了两个字———“北京”,1984年的崔卫平同学就来到了这座城市。文革后的第一届本科生崔卫平同学一路读到了南大的硕士,这一年,她硕士毕业之后由国家分配工作,学校发下一张表格征求学生的意见,她就选择了北京,于是就来了。一从火车上下来,她就到北京电影学院报到,然后所有的一切都移交给了单位,户口也迁到了北京。

  因此大部分北京客所遭遇的波折和风吹雨打崔卫平同学都没有体验到。一切都顺理成章。

  在北京电影学院,崔卫平同学成为了崔卫平老师,教那些比她低好多届的本科生文艺理论。在课上,表演系的同学会举手提出,“老师,你发音不对!”然后,崔老师就说:“很好,那你告诉我应该怎样发?”那些举手校正崔卫平发音的学生往往还在课后借碟给她看,就跟哥们儿似的,当然最初借来的都是录像带,在那个年头,弥足珍贵。

  尽管勤于向同学学习标准发音,在北京住了二十载之后,崔卫平依然说着一口江苏普通话。她对此并不在意,“南风北渐嘛”,用崔卫平自己的话说,她这样的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在北京是一个时代的潮流了。

  来北京头几年搬家比较多,后来住劲松之后,稳定不动将近十年。这时她已经习惯在北京骑自行车。现在,崔卫平从乘公交而改为部分地骑车了,崔卫平有一阵子常常骑近一小时的车从劲松前往电影学院上课,在属于自己的城市中自由穿梭。不过,在崔卫平引以为豪的北京单车生涯中,她前前后后总共被偷了五辆车。

  现在,崔卫平有事也会打的,但是她常会在一辆辆从面前开过的空出租的车窗上搜寻价格,看到1.2元的就扑上去。她甚至把这个习惯带到了上海。有次去上海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她等了半天都没等到一辆1.2元的,最后一个上海的学生告诉她,上海只有2.0元的,于是她才上了一辆出租。在北京,崔卫平能找到1.2元的出租,找到小区跟前价廉物美的理发店,找到了东城区某些最适合她的服装店,再也不用在自己南方人的体型与过于松垮的北式服装之间痛苦矛盾,对于崔卫平,这个城市已经如一件穿旧了的衬衣,分外合身。

  但是,最为重要的依然是她的朋友们。与朋友们的交流给崔卫平提供了精神上的激励和精神生活的氛围,而这样的氛围和朋友圈正是北京这座城市所给予的。

  崔卫平的个人成就

  崔卫平教学主要开设的课程有:《艺术概论》,另有选修课《当代西方美学》、《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经典》等。除了教学以外,她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有:文艺理论、当代文学评论(诗歌、小说)、当代东欧思想和文学研究、当代中国思想文化评论等。

  主要科研成果:

  一、思想文化评论集:《带伤的黎明》,19万字,青岛出版社,1998年12月。

  二、文学理论、批评论文集《看不见的声音》,17万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三、散文随笔集《我见过美丽的景象》,12万字,百花州出版社,2000年8月。

  四、译著:《布拉格精神》,15万字,作家出版社,1998年7月。

  五、编著:《苹果上的豹--当代女性主义诗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

  六、编著:《不死的海子--海子评论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3月。

  崔卫平的个人作品

  《知识分子和生活》,《读书》,1995年4期。

  《布拉格精神》,《读书》,1997年10期。

  《站在失败者这一边》,《开放时代》,2000年1月号。

  《拥有另外一种经验》,《开放时代》,2000年3月号。

  《被剥夺者是危险的》,《方法》,1998年3期。

  《昆德拉的欣快症和忧郁》,《方法》,1997年3期。

  《海子神话》,《文艺争鸣》,1994年12期。

  《我是费尔南多·佩索阿》,《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1999年9月。

  《诗人自选诗》(6首)《关东文学》,1988年2期。

  《有生命在轻轻呼吸》(诗一首),《诗刊》,1990年2期。

  《见证》,《天涯》,1996年3期。

  《目击或内伤》,《作品》,1998年2期。

  《闹闹的阅读和写作》(散文)《人民文学》,1994年12期。

  《闹闹的世界》(散文)《北京文学》,2000年2期。

  除译著外,另有已经发表的译文:

  《给胡萨克的一封信》(18,000字),《黄河》1998年6期。

  《说出真实总有意义》(7,000字),《黄河》1998年6期。

  《未来与良心》(18,000字),《莽原》1999年3期。

  《阿尔法,道德家》(17,000字),《今日先锋》,第七期,2000年。

  《对沉默的解剖》(18,000字)《社会科学论坛》,2000年1、2期。

  《面对极限--集中营里的道德生活》(节选,18,000字),《漓江》,1998年3期。

  《无权者的权力》(节选10,000字),《北京文学》,1999年2期。

  《赫鲁伯诗四首》,《诗神》,1998年10期。

  《安娜·申切斯卡诗二首》《南方周末》1999年1月。

  《你是你的般长——寄语十五岁》选自2000年5月30日的《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