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名人 > 医学家 > 徐仲才
徐仲才

徐仲才(著名医学家)

徐仲才,男,汉族,1911年出生于上海市,上海中医学院内儿科教授,主任中医师。幼承家学,尽得其父儿科名家徐小圃之传,又师事名医祝味菊研习中医内科,获上海市科研成果奖。1961年后曾先后发表《徐小圃儿科经验简介》,《健脾补肾在慢性气管炎临床上的应用》,《治疗小儿哮喘临床经验》,《附子在临床上的应用》等论文。1985年亲自指导《电子计算机模拟名中医徐仲才教授诊疗咳喘病系统》,获上海市科研成果奖。

个人资料

  • 中文名徐仲才
  • 国 籍中国
  • 出生地上海市
  • 出生日期1911年
  • 逝世日期1991年
  • 代表作品《治疗小儿哮喘临床经验》等

徐仲才相关资讯

徐仲才详细介绍

  徐仲才的个人简介

  徐仲才,上海市人。上海中医学院内儿科教授,主任中医师。幼承家学,尽得其父儿科名家徐小圃之传,又师事名医祝味菊研习中医内科。解放前担任神州国医学会常务理事。解放后曾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副院长,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副院长,上海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儿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委员,全国儿科学会委员,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防痨协会上海分会理事等职。

  徐仲才的主要成就

  1931年负责参校《祝氏医学丛书》1~4集:《伤寒新义》、《伤寒方解》、《病理发挥》、《诊断提纲》。1961年后曾先后发表《徐小圃儿科经验简介》,《健脾补肾在慢性气管炎临床上的应用》,《治疗小儿哮喘临床经验》,《附子在临床上的应用》等论文。曾担任全国中医学院中医教材编审会议顾问,重点参加儿科教材的编审工作。1985年亲自指导《电子计算机模拟名中医徐仲才教授诊疗咳喘病系统》,获上海市科研成果奖。

  徐仲才的学术观点

   重视阳气的作用

  徐仲才极其重视阳气对于人体的作用。徐氏在总结中医前辈徐小圃、祝味菊运用温阳药经验的基础上,强调阳气在人体上的重要性,屡屡引述《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一节:“阳气在,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认为类比生动。析理剀明。又指出,阴为体。阳为用,阳气在生理状态下是生命的动力,在病理情况下是抗病的主力。不仅对小儿稚阴、雅阳之体,需要处处顾及阳气,而且内伤杂病由于久病失治,往往阳气受戕,使用温阳扶正治则,尤为重要。所谓温阳,首先是肾命之阳,当然也包括心阳、脾阳及其他脏腑之阳。而人身为一整体,历来认为肾寓元阴、元阳,若仅从阳气推论,一身之阳无不根源于肾。为此,徐氏在临床中,非常重视温阳益脾法则的应用,每奏奇效。

  脾肾兼顾

  脾肾兼顾,首先温补肾命之阳。在强调阳气对于人体作用的前提下,徐氏认为,历代对肾和命门常相提并论,实际上,颇多内伤杂病辨证为命门火衰的病人,与所谓肾阳亏虚的见证多属一致,而所谓补命火的药物,又多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徐氏擅用温补肾命药物,在临证处方中使用附子一味药物的尤为多见。认为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载一百十三方中,用附子的就有二十方之多,其功效大致有“回阳救逆”、“温阳行水”、“温中祛寒”、“温经止痛”等作用,但可简括为“温阳”两字。对于附子一药,如果辨证准确,配伍得当,不但疗效显著,其副作用也是可以避免的。徐氏应用附子的指征是:临床遇见神疲乏力,体软,面色苍白,畏寒,四肢清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多,大便溏泄,甚至五更泻,唇甲青,舌质淡胖,苔白滑润,或舌光不欲饮,或口干不欲饮,脉或细或沉迟。总之附子是温阳祛寒要药,尤其是温补肾命之阳,可以振奋全身各脏器的功能,增加机体的活力和抗病的能力。因此临床上应用附子,只要抓住虚证寒证的一二个症状特点即可,不要求条条具备。

  徐仲才的经验验方

  新加白头翁汤

  组成白头翁9g黄连3g黄柏6g秦皮12g生川大黄4.5g(后下),马齿苋18g生甘草3g。

  适应证急性细菌性痢疾。

  加减法1.发热:加葛根9g黄芩9g。2.腹痛甚:加木香9g白芍9g。3.大便赤多白少:加当归9g赤芍9g。4.泛恶:加干姜3g至6g。5.舌苔白腻:加苍术9g厚朴9g。6.舌苔厚腻:加山楂9g槟榔9g枳实9g。7.神萎,四肢不温:加附子9g桂枝4.5g。8.休g:先用人参4.5~9g(先煎),熟附片5~9g(先煎),干姜3~6g甘草6g。待休g缓解后再用基本方。

  哮喘方

  组成麻黄9g细辛3g干姜4.5g甘草4.5g五味子4.5g半夏9g。

  适应证支气管哮喘(冷哮)

  加减法1.表证明显或有发热:加桂枝9g白芍9g。2.表证不明显,而汗多者:加白芍9g或再加黄芪9g。3.痰多:加白芥子9g苏子9g。4.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苍白等阳虚症状者:加熟附片9~15g(先煎半小时)。如用上方仍不能缓解者,可再加用局方黑锡丹6~9g(分二次吞或包煎)。5.咽痛:去干姜,加射干9g桔梗6g。6.痰黄、口干、喜饮等寒热夹杂者:去干姜、半夏,加石膏30g(先煎),黄芩9g。7.舌红、苔少等阴液不足者:加生地9g北沙参9g。8.顽固病例久发不愈者:加川椒目9g。9.鼻塞流涕:加苍耳子9g。按小儿用量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