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名人 > 医学家 > 徐荫祥
徐荫祥

徐荫祥(耳鼻咽喉科专家)

徐荫祥,男,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吴县,著名耳鼻咽喉科专家。在中国开创了气管食管镜学。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创新,首次应用直达喉镜下取气管异物的技术,创用间接喉镜下切除声带息肉的技术,使许多患者得以避免经受直接喉镜下手术的痛苦。是开展喉癌患者喉切除术的创始人之一。积极开展和传授经腭进路鼻咽血管纤维瘤切除术、喉狭窄固定扩张术等。最早开设职业性喉病门诊,创建中国第一个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个人资料

  • 中文名徐荫祥
  • 国 籍中国
  • 民 族
  • 性 别
  • 出生地江苏省吴县
  • 出生日期1907年10月16日

徐荫祥相关资讯

徐荫祥详细介绍

  徐荫祥的人物经历

  徐荫祥,出生于一个教师的家庭。1924年从苏州中学毕业,考入东吴大学。1928年东吴大学毕业,获生物学学士学位。1928~1933年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专业。1933年毕业,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33~1936年任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1936~1939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耳鼻咽喉科助教、讲师。1939年赴美国费城坦伯尔(Temple)医院进修,向著名内窥镜专家C.Jackson学习气管食管镜技术,又在芝加哥肿瘤研究所进修肿瘤的放射治疗。1940年回到北平,在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工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协和医院被日军占领,从1941年底到1952年他在北平(后北京)自行开业。1946年被复校后的北京协和医学院聘为教授。1953年出任北京市耳鼻喉医院院长。该院是当时中国惟一的耳鼻咽喉科专科医院。1958年11月,北京市耳鼻喉医院并人北京同仁医院,他担任同仁医院副院长至1984年。1958年建立了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徐荫祥任副所长,1963年,接任所长之职。1978年徐荫祥任北京第二医学院教授。徐荫祥自1953年以来先后担任《中华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华耳鼻喉科杂志》副主编,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1960年代担任苏联Becтниk Oтopинoлapинroлorий(《耳鼻喉科学通报》)的编委,1970 年代任在荷兰出版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国际小儿耳鼻喉科学杂志》)编委,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副主任委员。1978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医药组委员以及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中国国家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1970年代任美国头颅外科学会通讯会员。自1959年他就参加政府高级干部的保健工作,在北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友谊医院设特约门诊,每周1~2次。此外还为一些外国首脑看病,越南的胡志明曾给他奖励和奖状。徐荫祥热爱医疗工作,在繁杂的行政及社会活动缠身的情况下,从不放弃第一线的医疗、科研和教学活动。在他从医40 年的生涯中,始终坚持每周总查房一次的制度,坚持定期门诊,坚持亲自做手术,坚持每星期天上午到病房查看患者。徐荫祥极为重视总查房的质量,不但要求下级医师认真准备,自己也认真查阅资料,准备好要提问的问题和要讲解的新知识。

  徐荫祥晚年患冠状动脉性心脏病,1986年11月17日22时55分,他因心力衰竭逝世于北京医院。他逝世后除国内的科学家外,美国、日本等的科学家也发来唁电。荷兰出版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 (《国际小儿耳鼻喉科杂志》)刊登了讣告和他的照片。当时国外一些著名耳鼻喉科专家来华访问讲学,也常常首先举行向徐荫祥默哀的仪式。

  徐荫祥的医学成就

  开创气管食管镜学

  徐荫祥在中国开创了气管食管镜学。他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创新,首次应用直达喉镜下取气管异物的技术,这既免去患者因硬金属气管镜下到气管而感到的痛苦,又便于手术操作。他称这种手术方式为“守株待兔式”,就是说将直达喉镜放入喉部,挑起会厌,暴露声门,将鳄鱼嘴钳子经声门放入气管,待患者呼吸迫使异物向上游动时,医生凭借感觉及时夹住异物,然后改变钳子方位,便可顺利地从声门取出异物。此法到今天仍是行之有效的常规操作,在处理小儿的气管滑动异物(如西瓜子等)时,此法尤为实用。因为徐荫祥精通各种疑难的气管及食管异物取出术,他很快成为中国有名望的专家。1972年3月7日的《人民日报》曾发表一篇题为“生命线”的文章,报道了他这方面的事迹。1950年代,徐荫祥首先创用间接喉镜下切除声带息肉的先进技术,使许多患者得以避免经受直接喉镜下手术的痛苦。徐荫祥还是开展喉癌患者喉切除术的创始人之一。喉切除术使喉癌患者的存活率明显提高,并为后来喉科手术的改进和完善、各种治疗方法的确立和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徐荫祥还积极开展和传授经腭进路鼻咽血管纤维瘤切除术、喉狭窄固定扩张术等。早年医疗水平还不高时,医师面对鼻咽血管纤维瘤及喉狭窄等疑难重症常束手无策,徐荫祥适时开展新手术,挽救和治愈了无数患者。他还是在北京同仁医院最早开设职业性喉病门诊的专家之一,为医治文艺工作者和教师等职业性喉病患者做了大量工作。

  编写专著

  徐荫祥于1958年撰写了专著《气管食管学》,全书共26700字。之后他又与张德芬合作编著《耳鼻咽喉科学及护理》,该书对一般耳鼻咽喉科医生及护理人员都极为实用。1962年,北京市耳鼻喉科研究所在他领导下先后承担了《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和《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分册》两本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1981年他主持《英汉耳鼻咽喉科词典》的编撰工作,并参加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耳鼻咽喉科学》分卷的编写审定工作;同时主编了《耳鼻咽喉科全书》的气管食管科学分册。

  首创耳鼻喉研究所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的建立和发展,处处渗透着徐荫祥的心血。1958年末,北京市耳鼻咽喉医院与北京同仁医院合并时,他最关心的是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的建立。研究所的前身是北京市耳鼻咽喉医院内的一个研究室,以刘瑞华为主要负责人,由四五个临床医师组成,是专门研究耳鼻咽喉解剖和病理的研究室。1960年代初,刘瑞华重病缠身,组织建设研究所的任务就由徐荫祥完成。1962年,研究所陆续有医学院毕业生和不同专业的科研骨干进入,先后成立了解剖室、病理室、生理室、微生物免疫室、生物化学室、组织生物化学室及情报编辑室等。徐荫祥领导全所科研人员制定了十年科研发展计划,科研工作得到很大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科研人员被迫转向,有的骨干被下放到西北地区。1978年当科学的春天来临时,徐荫祥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将科研骨干调回研究所。在北京市政协会议上他提出提案,很快将下放到西北地区的两名科研骨干全家调回。他又不断派研究人员出国进修。就在研究所翻盖新的科研大楼时,徐荫祥病倒住进北京医院。每当有人去看他,他都十分关心科研楼的进展。1986年11月他病逝时科研大楼已经完工。

  徐荫祥的主要论著

  1 徐荫祥,张德芬.耳鼻咽喉科学及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2.

  2 徐荫祥.喉瘢痕狭窄的治疗.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55,3∶172~175.

  3 徐荫祥,崔择群,李春福,等.副鼻窦骨瘤.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56,4∶125~126.

  4 徐荫祥,赵应时,苗凤源.气管支气管异物——直达喉镜取出法.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57,5∶213~216.

  5 徐荫祥,刘千.喉结核的诊断和治疗.中级医刊,1957.

  6 徐荫祥,刘千.中国耳鼻咽喉科疾病的针灸疗法.Becтник Oтоpинoлаpингoлoгий(《耳鼻喉科学通报》),1958.

  7 徐荫祥.气管食管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8 徐荫祥.耳鼻咽喉科肿瘤的发病和治疗反复的探讨.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59,7∶330~336.

  9 徐荫祥.关于鼻咽癌防治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华医学杂志,1962.

  10 徐荫祥.喉返神经的解剖(附101例尸检结果).中华医学杂志,1962.

  11 徐荫祥.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的探讨.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64.10:335~339.

  12 徐荫祥.关于慢性扁桃体炎的一些体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65,11(2):69~70.

  13 徐荫祥.在农村巡回医疗中的体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65,11(4):209~210.

  14 徐荫祥,赵应时,秦廷汉,等.新霉素中毒性聋.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65,11(5):293~296.

  15 徐荫祥,李春福,柳端今.喉裂开术及其变通术式.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81,16(3):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