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名人 > 艺术家 > 格哈德·里希特
格哈德·里希特

格哈德·里希特(德国艺术家)

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1932年-),德国艺术家,被认为是仍健在的最受敬重的艺术家,作品风格多变,广受公众认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开始把抽象绘画和照片绘画同时进行创作,平行展开的是另一个抽象世界。这些看上去与他的其他创作格格不入、但又与同期进行的画面不易解读,与唯美温柔的照片绘画比较,显得不相经度。里希特就是这样在具象和抽象之间反复转换,以示他对抽象和具象艺术划分的质疑。

个人资料

  • 中文名格哈德·里希特
  • 国 籍德国
  • 出生地德累斯顿
  • 出生日期1932年
  • 职 业画家
  • 毕业院校德累斯顿艺术学院
  • 主要成就被称为尚健在的最受敬重的艺术家
  • 代表作品《面对》、《中枪倒下的人》
  • 《1977年十月十八日》等

格哈德·里希特相关资讯

格哈德·里希特详细介绍

  格哈德·里希特的个人简介

  格哈德·里希特,1932年生于德国Dresden,格哈德·里希特被称为尚健在的最受敬重的艺术家。他1932年出生于德累斯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1-1956年就读于德累斯顿艺术学院,60年代的科隆和杜塞尔多夫正值欧美新潮美术涌进,艺术浪潮风起云涌的年代,格哈德·里希特毫不犹豫地投入到火热、激进的艺术浪潮之中,并与许多前卫艺术家保持密切的联系。1961-1963年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深造和工作,1971年起被聘任为教授,在那里执教至1994年退休。1963年第一次举办他的画展。他曾有3次婚姻,生有3个子女。为庆贺他70岁生日,美国分别在纽约、芝加哥和旧金山举办了他的作品回顾展。

  格哈德·里希特的创作特点

  最重要的是,60年代初里希特以其照相现实性画对数十年绘画艺术与所谓更合乎时代的摄影艺术相比已失去意义的看法,找到了有说服力的回答。他以使用和模拟照相性的元素的绘画战略成功地摆脱这一挑战。当时里希特认为,针对复制图片的无所不在,传统的绘画艺术只有适应改变的媒体条件,自己变成照相艺术,同时不放弃其本身的绘画性质,才能保持其意义。1972年记者RolfSchoen采访他时,他这样解答这个表面上的矛盾:“我也不是说,我想模仿一张照片,而是我想制造一张照片。我对照片就是一张曝光纸的那种看法不予理睬,这就是以其他方式制造照片,而不是制造像照片的绘画。”因此,他觉得最重要不是其画的通过采用摄影的黑白及不清晰表面上与照片的相似,而是将摄影的特征,例如其客观性、保持距离性、真实性以及其放弃艺术性的构图转到自己的画中。以这种方式,借鉴尽可能多与绘画艺术竞争的摄影艺术的特征,使里希特当时获得成功展示以“照片”形式的作品。这样,里希特的作品使数十年谣传已死亡的绘画艺术苏醒。以所谓“照相”的形式,摆脱自己的传统的绘画艺术在里希特的作品中存活下去。

  在里希特60年代中期从杂志及家庭照相簿选出来的用于样板的照片中,看不出他有特定主题的偏爱。而他本人也在很长时间里助长这种绘画的随意性,他在采访中即有过不少这方面的表述。比如他在1964年已宣布:“我对画题没有任何的偏爱。当然有一些事物对我特别有吸引力,但是我对此不肯定,因为照片反映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

  格哈德·里希特的无主题艺术

  格哈德·里希特走向这种无主题艺术的第一步,是1964年起开始画的“帷幕”。此画题是形象描绘及抽象构造之间的中间道路。这样不属于照相样板的画题,以使人惊奇的方式满足了里希特以绘画的工具制造照片的要求。1968年他这样陈述了这对其艺术创造发展有决定性的步骤:“有一天我不再满意将照片画出来。我就开始使用照相的特征,如准确性、不清晰性及幻想性,以创造门户、帷幕及管道。”以彩色画板、色彩聚合(Vermalungen)及灰色风格,格哈德·里希特扩大其原来的绘画方案,使用新的、抽象的绘画策略,同时又不放弃在照相画中已获得的画法。这种无主题的作品同样被距离感、客观性及无构造性所占据。

  灰色画的不同主要是在其绘画表面。里希特在此作品组中尽可能的追求色调的减少及中立,特别重视怎样使用涂刷绘画颜料。他尽可能以无表现力及机械性的用笔或滚筒将灰色颜料抹上。灰色画组成为里希特1966年起开始画与彩色画板的对立风格的画。彩色画板彩色的丰富多彩很突出,同时其绘画构造被中立化。里希特觉得使用油画颜料受美术史的约束,因此,此后他所有的作品都使用工业油漆颜料。同时,在彩色画板的作品中,多样化及随意的使用彩色抵消了其任何表现力及感情表现。

  1972年里希特在被RolfSchoen采访中强调了灰色在其作品的特殊性:“灰色到底也是一种颜色,有时对我来说也是最重要的颜色。”尽管如此,此灰色画70年代将里希特艺术领入死胡同。他不得不彻底更改其绘画方式,以得到解放:“我的画当时越来越无个性,并通常最终除了单灰色或颜色排列外,什么都看不出来……在画了这么多灰色后,我坚决做出拯救性的决策:活下去,画多色的画,复杂而媚俗的画。”

  格哈德·里希特重复将1976年起产生的、即目前组成其作品最大的作品系列的抽象画,描述成实现世界的模型。在此机会他将其多层的、矛盾的、非构造的及偶然的结构与从窗户向外望者能观察的大自然的最基本情景相比:“我从窗户向外望,外面所具备不同的色调、颜色及比例的情景对我来说就是真实的,这有其真实性及正确性。这一大自然的片断以及任何大自然的片断对我不断地提出要求,同时也是我绘画的样板。”11格哈德?里希特认为每一个以窗框为界的大自然的片断,不管它对人们是多么的偶然,随意被选择的或不全面的,都具备“真实性”及“正确性”。里希特以使用不完成性、任意及非理性的绘画方案,意图将上述窗外一瞥的体会融入其抽象画。

  格哈德·里希特的作品成就

  在2002年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里希特的40年回顾展,从此世界各地纷纷为其举办个展。通观艺术家40年来的艺术创作,可以从形态上将它们分为抽象和具象两大类。其中,具象作品对于当代中国所处的境况来说最有意义,所以,本部分重点讨论里希特具象作品的方法论问题。 196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希特和他妻子从东柏林偷渡到西柏林,开始了自己艺术生涯的新篇章。整个六十年代是里希特开始确立自己艺术风格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勾勒出里希特艺术创作的上下文。1959年,里希特从东德去西德观看了第二届卡塞尔文献展。

  卡塞尔文献展上出现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对里希特的冲击只是以后艺术家面临更多冲击的开始。在未去西德之前,里希特对杜尚和达达一无所知,而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西德,则是激浪派在欧洲的摇篮,可以说,里希特来的正是时候。1957年建立在杜塞尔多夫的“零度组织”(ZeroGroup)举办了许多激浪派式的活动。在里希特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是,博伊斯也刚刚被聘为此学院的纪念雕塑教授。1971年,当里希特成为博伊斯的同事以后,亲眼目睹了博伊斯带领落榜学生反对当局教育制度的过激行为。所以,里希特又是生活在一个强烈反对架上绘画的环境中。同时,美国波普艺术和照相写实艺术也在里希特的视野之内,其好友SigmarPolk就是一个波谱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