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名人 > 艺术家 > 王少舫
王少舫

王少舫(黄梅戏演员)

王少舫(1920年—1986年),黄梅戏小生。江苏南京人,祖籍河北。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原为京剧演员,抗战初期,所在的京剧班与丁老六的黄梅调班同台演出,各演半场,故也演黄梅戏,直至1950年,才正式改唱黄梅戏,参加了丁永泉父子和潘泽海父女所在的民众剧团。1952年应上海之邀,与严凤英合演《天仙配》中《路遇》一折。1953年,随同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赴朝鲜慰问演出,归来不久,被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个人资料

  • 中文名王少舫
  • 出生地江苏南京
  • 出生日期1920年
  • 逝世日期1986年
  • 职 业黄梅戏演员
  • 代表作品《天仙配》、《女驸马》等

王少舫相关资讯

王少舫详细介绍

  王少舫的个人简介

  王少舫出生于1920年,河北省人。原为京剧演员,抗日战争初期,他所在的京剧班与丁老六的黄梅调班同台演出,各演半场,因人手不够,演员王少舫也演了黄梅戏。这次演出,王少舫演的是配角,但他的唱、念、做,却给安庆观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大约在1940年,丁老六再次邀王少舫搭班演唱黄梅戏,王少舫只演了一段时间,并未正式转班唱黄梅戏。直至1950年,王少肪才正式由京剧改唱黄梅戏,参加了丁永泉父子和潘泽海父女所在的“民众剧团”。参加“民众”后,由于他善于接受新事物, 解放后新改编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宝莲灯》、《白蛇传》,都用新改编的唱腔来演唱,并采用灯光、布景新的表现手法,演出轰动安庆。1952年,应上海之邀,与潘璟琍合演《天仙配》中《路遇》一折。他所扮演的董永,得到上海观众的一致好评。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此时王少舫还在安庆“民众”,但他却同省黄梅戏剧团的同志一道,参加了赴朝慰问团,冒着枪林弹雨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从朝鲜归来不久,王少舫便被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5年,与严风英合拍黄梅戏第一部电影《天仙配》,这部电影使黄梅戏走向全国,走向了世界。王少舫还为黄梅戏的“生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应该说,他是“生行”的代表人物。他的唱腔,吸收了京剧的唱法,其行腔、吐字均有自己独到之处,听起来韵味无穷,开创了“生行”唱腔一条新的路径,为黄梅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亦为后人争相摹唱。

  他一生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如《天仙配》中的董永、《女驸马》中的刘文举、《韩宝英》中的石达开、《无事生非》中的侯爷、《陈州怨》中的包拯等,尤以董永最为成功,把一个憨厚朴实的农民,刻划得栩栩如生。董永这个人物,已成为他的代表作。其次是包拯,包拯属“净行”(花脸),王少舫与编曲共同设计出一套花脸唱腔,填补了黄梅戏没有花脸唱腔这一项空白。

  《天仙配》使王少舫成为家喻户晓的黄梅戏 明星。然而,在成功的背后,为塑造好“董永”这一人物形象,王少舫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刚开始王少舫是按照演小生的方法去演“董永”,结果农民不象农民,小生不象小生,连自己也感到不可信。于是,他就思索回忆在农村演出结交的一些农民朋友,找到自己的感觉。同时在拍摄期间,他常常一大早就跑到院子里去抱树,抱了松,松了抱,疯疯癫癫。同事们问他为何抱树,他说槐树是大媒人,如今妻子离去,当然要找媒人要妻。他已经完全入戏了。他一连看了五场 赵丹主演的电影,揣摩着赵丹的人物表情:悲伤、愤怒、喜悦……边看边学,出了电影院还在对着行人温习,吓得人家纷纷避让。

  王少舫在人物自传中写道:把董永演成一个不懂爱情的傻瓜是个误会,他忠厚老实而不傻气,善良而不愚笨,他之所以拒绝七仙女的爱情是因为怕她跟自己受苦。难道他不向往幸福的爱情生活?面对七仙女的大胆表白能无动于衷?从初遇拒绝七仙女的爱到苦苦挽留七仙女不愿她上天,看似矛盾,恰好反映了人物复杂的统一性格。由于把握了人物性格的基调,一个忠厚老实、淳朴勤劳向往美好生活的古代青年农民形象终于在银幕上站立起来了。“董永”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成为戏剧艺术中的一个典型形象。

  1956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赴京为“八大”演出,徐海东将军把王少舫、严凤英等人请到家里作客。徐海东对王少舫说:“我是苦娃子出身,也干过煤窑,也学唱过黄梅戏,《天仙配》可以从头唱到尾。是党挽救了我们。我的大半生是在安徽度过的,对安徽很有感情。我现在身体不行了,靠人民养活我,以后搞社会主义建设就靠你们了。”王少舫听到这里心里一热眼睛发红。徐的爱人看见了,说:“你跟同志们讲这些干什么?”徐海东严肃地说:“传统还是要讲的!”他指着身边的爱人对王、严等人说:“她就是七仙女,后来就配上我这个董永了!”

  严凤英在“文革”期间含冤而死,令王少舫痛心不已。王少舫曾说:“黄梅戏要发展,而严凤英已去世,担子更多地落到我头上。排练新剧目,培养新演员,改革旧唱腔,把黄梅戏搞上去,有多少事等着我去做。我认为,这就是对严凤英最好的纪念。”

  已是著名黄梅戏演员的马兰满怀深情地说:“王老对严凤英的怀念之情真令人感动,在辅导我们时,总是说‘风英是这样演的,凤英是这样唱的,凤英是这样做的’……有时为了一个动作一句唱腔,王老对我们的要求相当固执,做不好,就不让我们休息。”

  王少舫多次对马兰、黄新德等一批黄梅新秀说:“严凤英走得太早了,她的去世是黄梅戏的一大损失,她的表演有许多独到之处,一只水袖、一个身段、一句唱腔,她都要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你们现在要好好学习严凤英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

  王少舫的人物概述

  文人相轻,艺人相轻,在我们这有限的阅历里,还很少发现哪一位艺人对与自己艺术成就相等的同行作出这样坦诚而无私的评价;也很少发现哪一位艺人对自己的舞台伴侣怀有这样真挚的思念之情。1986年7月19日凌晨,王少舫走完了他艰难而精彩的人生旅途,终年67岁。少悦老怀芳名惊座 舫轻帆正艺海乘风这是王少舫在武汉演出时,一位热心的观众送给他的楹联。今天,每当我们从广播、电视里听到或看到王少舫和严凤英这一对黄梅戏艺术大师精湛的表演和音容笑貌时,我们可以告慰的是,他和严凤英以及老一辈黄梅戏艺术家未尽的事业已后继有人,马兰、黄新德、韩再芬等一批新秀已脱颖而出,黄梅戏已由地方小戏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已经走出了安徽,走出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