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名人 > 书法家 > 崔学路
崔学路

崔学路(著名书画家)

崔学路,出生于1945年12月6日,山东人,著名书画家,号玄一,别署龙骨山房主人、弱水三千居者。1985年创办《青少年书法报》,任社长、总编辑,1986年领导举办全国青少年书法篆刻大奖赛。作品参加全国四、五届书展,三、六届中青展,国际临书大展。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第五届书展评委,香港艺海拍卖公司艺术顾问等。

个人资料

  • 姓 名崔学路
  • 别 名唯真,玄一,龙骨山房主人
  • 国 籍中国
  • 民 族
  • 出生地哈尔滨
  • 出生日期1945年12月6日
  • 职 业书法家,书法教育家
  • 主要成就创办《青少年书法报》

崔学路相关资讯

崔学路详细介绍

  崔学路的个人简介

  崔学路,号藏鲁斋主,男,汉族,山东平原佛堂人,1945年生于哈尔滨。幼喜书法。80年代初宗汉隶、颜楷,后得沈鹏先生“广取博览,以免拘束”的教诲,遂转习右军、鲁公、苏、米行草。1985年,创办《青少年书法报》,任社长、总编辑。1994年卸去报社总编职务,全力书艺研究,隶书渐及高古苍拙;楷则钟、王、鲁公;行草由王铎、八大山人上朔魏晋、敦煌遗书;其篆隶浑朴高古,草书颠醉无羁,楷书沉郁雄强,楚简跌宕恣肆。近些年以“佛堂”、“玄一”为号,以“读书、临帖、释道、写心”为旨,以“做非古非今非人非我书”为期许,遍临古帖,沐心写经,其小楷用笔精微而厚重,注重神意表达;大字用笔沉着深刻 雄奇而内敛;篆书溯源古文字,进出散氏盘、揉及楚简、掺入隶意,自成一体。

  作品参加全国四、五届书展,三、六届中请展,国际临书大展,中央办公厅书法名家邀请展,韩国亚细亚招待展等;作品镌刻于黄河、红楼、麻姑、神农等数十家碑林;有作品为中南海、军博、开封、黄宾虹、吴昌硕博物纪念馆等收藏,百余书刊结集出版介绍。

  先后被评为当代十大硬笔书法家、硬笔书法教育家称号。

  曾领导举办全国青少年书法篆刻大奖赛及品段评定活动。

  创办东方高等书法艺术学校,出版书法专集,编辑书法词典,为弘扬书法艺术,发现书法新人,繁荣书法创作做出努力。

   崔学路的作品成果

  作品先后入选"现代国际临书大展"、"日本25届白扇书道展"及全国第一、二届硬笔书法展,并被收入各种作品集,

  获1984年黑龙江省首届中青年书法一等奖,被邓散木艺术陈列馆、开封博物馆等收藏或黄河、翰园、神农等碑林,或在《书法》《北方书苑》等发表。

  1986年任佳木斯市书法协会副秘书长,

  1985年负责创办《青少年书法报》,

  1987年获黑龙江发起举办全国青少年书法品段级位评定,任评委会执行主任,

  1988年获黑龙江省文艺团体带头人二等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黑龙江书法家协会理事,青少年书法报社社长兼总编。

  2006年以“神接敦煌”为的,取古朴净穆品格,遍临古帖;并于欧洲八国做文化艺术之旅,兼收异土风物。建《心象无痕》文化艺术网站,全面、系统地向社会介绍和展示文化艺术追求和成就;

  2007年以“新解右军”为的,取天真烂漫心境,临纸2000余通;

  2008年以“简牍得意”为的,取秦汉自然意绪。

   崔学路的书法之路

  崔学路1985年创办《青少年书法报》,任社长、总编辑;1986年举办全国青少年书法篆刻大奖赛及全国青少年书法篆刻品段级位评定活动;1987年发起举办全国青少年书法品段级位评定,任评委会执行主任;1988年创办东方高等书法艺术学校及颜真卿书法学会。1994年卸去报社社长、总编职务,隐居北京郊区八丈岩下龙骨山房,闭门绝世,潜心书艺。

  崔学路在隐居期间,以“读书、临帖、释道、写心”为旨,做“非古、非今、非人、非我”的人,书上追秦汉,法意晋唐,草意篆隶,沐心写经。随后唯以“写意甲骨”、“放意大草”立命,以遂性、化度、见己、写心耳,力求朴实,厚重,富有韵律感,在坚实的传统功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想空间,用现代审美意识参以传统艺术的某些韵律和情趣,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崔学路字为玄一,他的作品强烈地在表达着“玄”的抽象类和意向类,把生活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震撼心灵、开悟心扉的艺术特效,也彰显了书法艺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对“易、儒、道、禅”的思想的基本运用,崔学路把甲骨文用草书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将是崔学路书法创作里程碑式的创举。

  欣赏崔学路的书法作品,给人一个最大的观感,就是静,能够悠悠不破地在纸上运行、行走,他的笔锋在纸上的运行是悠悠不破的,哪怕写草书也是这样,非常静,非常厚,非常沉稳,从他的线条里面感受到他书写时的心境,是一种享受。他的作品能大能小,能静能动,五体都有,有传统的,而且还有前卫的,在崔学路的作品中能看到很前卫的造型,纯粹汉字美的展现,在横的线索方面。视野开阔性方面崔学路的前卫性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