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名人 > 化学家 > 何炳林
何炳林

何炳林(著名高分子化学家)

何炳林(1918-2007),男,广东番禺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分子化学科技人才,并在功能高分子的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何炳林是中国的离子交换树脂工业的开创者,发明了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并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被誉为“离子交换树脂之父”。第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个人资料

  • 中文名何炳林
  • 国 籍中国
  • 民 族
  • 出生地广东省番禺县
  • 出生日期1918年8月24日
  • 逝世日期2007年7月4日
  • 职 业化学家、教育家
  • 信 仰共产主义
  • 毕业院校西南联合大学,印第安纳州立大学
  • 主要成就中国离子交换树脂工业的开创者
  • 代表作品《吸附与吸附树脂》

何炳林相关资讯

何炳林详细介绍

  何炳林的个人简介

  何炳林1918年8月24日生于广东番禺县沙湾村,早年就读于广州培正中学,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2年毕业后又在杨石先教授的指导下当研究生。他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受到杨石先的赏识,留校任教。又由于他办事积极、认真,大家推选他连任两年化学系秘书。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何炳林看到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人民生活极其艰难,他像许多科学家一样,想学习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走“科学救国”之路。当时西南联合大学正处在“反饥饿,反内战”的浪潮之中。他所敬佩的一些同学因参加民主运动遭到迫害,这些同学大都是共产党员,他开始同情共产党,并自觉地参加到民主运动中去。

  1947年,何炳林怀着“科学救国”而又对国家前途担忧的复杂心情,去美国留学。临行前他的朋友问他何时回来,他说:“等共产党掌了权我就回来”。到美国后他进入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研究生院,一面工作一面刻苦学习。经过4年的努力,于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期间,他一直关注着国内局势的变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他异常兴奋。在国内的杨石先教授也写信给他,介绍国家开始经济建设的情况,国家需要大批科学家,希望他学习结束后早日回国。这正是他多年的心愿。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回国的愿望成了泡影,?缓玫矫拦?a href="#">纳尔哥化学公司工作。先研究农药及用于水处理的药物,后又改为研究离子交换树脂。他的才干和优异的工作成绩受到公司的重视,被聘为高级研究员。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美国政府的禁令都没能阻止何炳林对祖国的思念。他一面工作,一面四处奔走呼吁,继续向美国政府递交回国申请书。因此美国移民局多次对他们夫妇进行审讯,并明确表示不准他们回国。

  1953年秋,他得知中美将在日内瓦进行停战谈判,便与十几位同学和朋友联名给周总理写信,要求回国。1954年周总理率政府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时,他们向国际上知名人士呼吁,配合了周总理在日内瓦与美国代表团的谈判,抗议美国阻挠他们回国。1955年春,美国政府终于同意何炳林等人回国。当时美国对中国采取了全面封锁、禁运政策。因此,何炳林把平时搜集的大量科技资料化整为零,分期分批地寄给国内的亲友。他还买了一些回国后工作急需的仪器和化学试剂,装在一只破旧箱子里,顺利地通过检查,于1956年2月回到了阔别将近十年之久的祖国,回到了他的故乡广州。

  何炳林不久就直奔天津,来到他的母校南开大学,受到杨石先校长和其他老师、同学的热烈欢迎。他在南开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任教两年,便在农药及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1958年他建立了高分子教研室,并兼任教研室主任。1959 年他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9月,周总理到南开大学时视察了他的实验室,与他长谈了半个多小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与鼓励使他万分激动。在以后的几年里,他不断地取得新的成绩,受到各方面的重视。1964年他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的教学、科研工作不得不停顿下来,而他敢于直言、敢于坚持真理的刚直品格受到广大师生的尊敬。1978年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何炳林非但没有对中国共产党失去信心,相反,他通过深入的观察,得出了新的认识。他从周总理等老一辈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中看到了党敢于承认并纠正错误的大无畏精神,认为是党更加成熟的标志。所以他决定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4月他被批准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80年代以后,何炳林在事业上得到很大的发展。198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1年被评为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他的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使他永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1980年他担任了化学系主任,在全校第一个试行了党、政分工。1981年他兼任筹建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1984年将原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分成两个教研室和两个研究所,何炳林任高分子研究所所长。1986 年又将他1958年创建的南开大学化工厂并到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实行所办厂,促进了化工厂的生产和高分子化学研究所的教学、科研的发展,并于1989年获得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建立教学与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新体系”优秀教学成果奖。1985年,国家教委指定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支援新建的青岛大学,何炳林兼任第一任青岛大学校长。

  除行政职务之外,他还担任了许多学术职务。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常委,化学部副主任,并先后担任了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高分子化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编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高分子科学》副主编、《Reactive Polymers》及《Bio-materials,Artificial Cells,Artificial Orgons》编委、中国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协会副理事长等,另外还担任了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顾问。

  何炳林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78年他参加了在加拿大召开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化学化工在工业中的作用”会议,他代表中国代表团发了言。通过与各方面的接触,促成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多伦多大学与南开大学的友好合作关系。1981年他去日本参加了中日高分子科学讨论会,在会上介绍了“中国离子交换树脂的发展”。1982年去美国参加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会议,恰巧一名瑞士人的论文题目与何炳林的报告题目(关于模拟酶的文章)相同,但在会上只让何炳林做了报告,说明了会议的组织者对中国的重视和对何炳林的尊重。1983 年他负责筹备和组织了在天津召开的第五届血液灌流与人工器官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宣读了6篇学术论文,受到国内外与会者的好评。此后又去苏联、美国、日本等国参加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南开大学教授何炳林2007年7月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89岁。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第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何炳林同志遗体昨日在天津火化。市领导同志和各界人士前往送别。

  何炳林同志逝世后,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吴官正、张立昌、李瑞环、李岚清、路甬祥、陈至立等同志通过各种形式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家属表示深切慰问。

  何炳林同志住院期间,市委、市政府对何炳林同志的救治工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张高丽多次询问治疗方案,并对救治工作作出指示。何炳林同志逝世后,张高丽、邢元敏、杨栋梁、史莲喜、陈超英、段春华、张俊芳等市领导同志专程到南开大学吊唁,并对其亲属表示慰问。

  何炳林的主要论著

  1 何炳林等.离子交换剂的制备及其性能测定Ⅰ.Ⅱ.Ⅲ.化学学报,1958,24(1):36-41.1958,24(4):295-299.1959,25(6):360-365。

  2 何炳林等.离子交换剂的制备及其性能测定Ⅵ.高强度多孔性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型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高分子通讯.1965,7(3):185-192。

  3 何炳林等.离子交换剂的制备及其性能测定Ⅳ.多孔性高强度树脂.原子能科学技术,1964,5:515。

  何炳林的成就与贡献

  何炳林同志曾一度把研究方向确定为农药,后考虑到新中国必将大力发展原子能事业,并得知美国将与此相关的离子交换树脂列为战略物资,于是将研究方向转为离子交换树脂。何炳林研究组在南开大学成功合成出当时世界上已有的全部离子交换树脂品种,被誉为“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他在南开大学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家专门生产离子交换树脂的化工厂,其主要产品用于国防工业提取国家急需的核燃料——铀,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发展和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做出了重大贡献。

  何炳林同志长期致力于我国高分子化学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学术创新工作。他注重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引进,创建的南开大学高分子学科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并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科学研究为经济建设服务,研究成果对国家直接和间接贡献逾30亿元。

  1958年、1959年,毛泽东、周恩来先后来到南开大学视察何炳林的实验室和车间,对他的开拓奉献精神和杰出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何炳林同志曾先后荣获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学技术事业”荣誉奖章、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奖、杜邦科技创新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日本高分子学会国际奖、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等30余项重要奖励,为国家和天津市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何炳林同志献身教育、科技事业,培养了600余名本科生、100余名硕士生、60余名博士生、15名博士后。2005年,何炳林、陈茹玉院士共同捐出40万元积蓄,分别在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和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设立奖学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