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名人 > 画家 > 叶文夫
叶文夫

叶文夫(著名画家)

叶文夫,出生于1951年,著名画家。代表作品有《中国人·马鲁他》、《晚福图》等。1990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人物画高研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美术家协会理事,宁波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画院特聘教师。作品入选全国第六、七、八、九、十届美展,获浙江省群星美展金奖、浙江省第十一届美展银奖、中国画艺委会首届学术邀请展“国画家”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铜奖。

个人资料

  • 中文名叶文夫
  • 国 籍中国
  • 性 别
  • 出生地浙江
  • 职 业画家
  • 代表作品《中国人·马鲁他》、《晚福图》

叶文夫相关资讯

叶文夫详细介绍

  叶文夫的个人简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叶文夫,浙江人,擅长中国画。 中国美院中国画人物高研班毕业, 现为浙江慈溪市文联副主席。作品分别入选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美展,第二届全国体育美展。《中国人·马鲁大》获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铜奖。出版 有《叶文夫作品集》。作品《两个母亲》入选2004年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

  叶文夫的主要作品

  《相牛图》入选1982年“浙江省中国画人物作品展”;《晚福图》入选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浙江省优秀作品奖,被收入《浙江人物画选》;《春笋图》入选1987年“浙江省中国画展”,赴贵州省展出;《谷香图》获1988年“中华杯”大赛佳作奖,并入选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收入七届美展中国画集。另有《怀素造像》、《地下医院》等作品1995年创作的《中国人·马鲁他》、1997年至1999年创作的《筑路工》系列、2005年至2007年创作的大凉山系列等等,无不映射他出对生存哲学的超常性思考和对生命体验的超常性表达。

  叶文夫的创作经历

  画家的创作倾向固然与他的先天气质与悲悯情怀有关,同时也与他所处时代和生活经历有关。叶文夫先生出生于1951年冬季。那时,文艺界提出了改造旧文艺,发展新的人民文艺的问题,指出创作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广大人民作为主体人物被正式提上文化的舞台,并被政治一再强调。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时代如此强调人民性,老百姓作为被解放的主体受到应有的尊重,这种尊重同样体现到了曾经与百姓绝缘的高雅艺术——彩墨文化中。人民与新时代,成为非常明确的政治性创作题材,在当时不免对中国人物画创作产生了限制,但走过那个时代,却发现这种强势的理念已经非常成功地颠覆了长期以来束缚传统中国画创作的陈规陋习,并对后世产生长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的熏陶使叶文夫比较幸运的避免了艺术服务主体造成的思想上的斗争和分裂。在他的作品中,普通人及其普通生活成为他主要的创作对象。人性,是贯穿作品的主要线索。

  时代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创作倾向,而生活经历影响了他的创作格调。十七岁插队回到故乡慈溪市鸣鹤公社岙口大队时,叶文夫多少抱有年轻人常有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但到了现实生活中,叶文夫是失望的。家乡的现实状况与父亲所描绘的大相径庭。他上山砍柴,下湖筑塘,还当过电影放映员,画过毛泽东画像。艰苦让他对人生的体悟更加深切,并且更加勤奋地学习。值得庆幸的是叶文夫在看到贫困与艰苦的同时,也看到了老百姓朴素的一面。这种体察使他避免陷入悲情现实主义。《晚福图》是叶文夫的成名之作,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画中的人物几乎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应该说,叶文夫从事正式的创作,就定位于人物画,这个人物是普通百姓的提炼。

  叶文夫很自然地投身于现代社会的结构中。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有结构的象征系统。对于悲伤,他的表现是主动的。他的作品总具有悲欣交集的况味:一面是强烈的欢乐,一面是苍凉的悲伤感和忧患意识。正如他个性的双重性。读他于1997年至2001年间创作的“苞谷系列”:《红苞谷》、《绿苞谷》、《黑苞谷》、《枯苞谷》。举起的饱满的苞谷与枯萎的苞谷叶,年轻欢颜的女子与年衰变形的老人像一种暗喻,这种对比流泻出难以言说的悲伤感。他建立在写实基础上的夸张变形更容易集中人的注意点从而有效地唤起共鸣,我们仿佛可以听到枯萎的苞谷叶在风中沙沙的声音,宛若伤情的歌吟。

  这种悲伤感的源头或可追溯到他的青少年时代。走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殊历史时期的人们,非常熟悉知识分子愁苦流离的心境。在他们这一代中,与文学界的“伤痕文学”相呼应,在美术界产生了“伤痕美术。”美术评论家陈履生说:“伤痕美术的出现,表现了那一段时间中国知识分子对当代人文的一种反省,其主题是反思“文革”对于大众生活方方面面产生的影响。而中国知识分子也再一次意识到,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他们把对国家符号的崇拜转向了对于普通社会人文生态的关注。”叶文夫似乎没有专门的伤痕美术的作品,他回避正面对视政治,但他的作品不可避免的带上这种欢乐与悲伤的残余。这是一个社会人无法躲避的命运。

  也许没有人说过叶文夫的画是文人画。对于中国人物画来说,离开文人画的桎梏,天地为之一宽。叶文夫先生也不愿承认他的画是文人画,他说他没有深厚的学院背景,不是知识分子。我不赞同他的意见。知识分子并不是以学历来衡量的。他多年来坚持自学,所汲取的种种丰富的艺术元素,使他丰蕴充实。当然他所创作的大部分作品具有平民意识,但我们不要忽视他面向自己的那部分——他的佛道禅理小品画。叶先生曾经说,他爱好美术,所以创作过程所带来的愉悦是第一位的,但他也参加展出,主流的和非主流的都参加。

  亭台、山水、荷花、高墙与僧人等等充满暗喻的事物出现在他的素宣上,看似无意,却正暗合了画家对自然的眷恋和对神性场景的向往。叶文夫是一个不善交际不屑炒作的人,他自身尚未察觉的清高已在潜移默化中映射于他的小品画中。与他大画幅的水墨人物作品相比,他的小品画带有出世的文人气质,值得欣喜的是依然具有新的笔墨气韵。虽然不少人物着古装,处于旧式的亭台楼阁之间,但是人物全无“策杖高士”的模式,完全一副无拘无束的悠然自得,甚至于飘然欲仙。所以叶文夫的佛道禅理小品并非纯宗教式膜拜,恰是神性与知性的融合。我愿意相信,这些富有佛道禅理的非主流作品是他对自己的一种安慰。他始终关注着人,这个“人”包括大众,还应当包括他自己。